了凡四训全文网
标题

佛教名词:禅观怎么理解

来源:了凡四训全文网作者:时间:2023-05-26 16:07:55
佛教名词:禅观怎么理解佛教名词:禅观对于佛教的名词,我相信很多的刚刚皈依的居士只知道几个比较浅显或者说是常用的词汇,而且对于意思也是一知
佛教名词:禅观怎么理解

佛教名词:禅观

对于佛教的名词,我相信很多的刚刚皈依的居士只知道几个比较浅显或者说是常用的词汇,而且对于意思也是一知半解,没有关系,万事开头难,只要你有恒心,有毅力的,坚持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你会发现佛法中的很多的东西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复杂,而且在学习起来对于我们的帮助还是有很大的益处的。和我们的生活同样是密不可分的。

今天我们所讲的是佛教中一个比较不常见的问题,叫做“禅观”禅观中的“禅”是指集中意识后获得的心性统一和安定“观”同样就是观想的意思,指禅的境地里详细的思念,想念的对象。我们常说的“观佛”意思就是我们在观想佛像,在脑子中有一个尊佛佛很清晰的图像。然后就在想着佛陀的教化,想着佛陀的慈悲,这就是观佛。

禅观,是会让我们熟悉我们所观想的对象,至于是如何的熟悉,则是有很多不同的观想,我们在观想佛像,或者是某位菩萨的时候,其最终的意义是能够和佛陀的智慧从心灵上达到共鸣,让我们明白佛陀的智慧,诸佛菩萨的发心是什么样的,从而我们进行学习,就像是一个老师带领一群学生,学生在认识到这个老师的智慧的前提是一定要熟悉这个老师的风格和习惯,以及这个老师所能够交给我们的东西。这就是观想。

刚刚我们说到了很多种不同的观想法,下面就举例来说几种。一种是让心生成某种识体,比如观悲或者是观慧。在修行这种观想的时候,你应该努力将自己的心修行悲识或者是慧识,所观的对象是是你熟悉的过程自识转成体。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你观无常或者是无我的时候,无常或者无我即是心所要理解的对象,确定这是你所观的。

另外的一种观想是,你如果观想佛的善良的品性,愿自己也有,则佛陀的这些品性就是你观想的对象,这种禅观我们称之为是希求观,还有一种观想叫做省思观,就是令修道次第出现在自己的心中,也就是心念证悟的不同的顺序。这些都可以称之为观想,并不是只有观想佛像才能够被称之为观想。

禅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分析的,一类是稳定的,一般我们所说的止,是稳定的禅观,而我们常说的观呢,则是分析性的,这两点一定不能够混淆了,至于所观,止与观所观的对象都可以是诸法终极实相或者说是任何一种现象,通常来说的话以推理追究诸法终极实相之观。

最后所得是空,但是在修观空之止时,修者一心专注已确定之空义,而不加以分析。

因此,止观二者都观空,同样的,止观二者也都能观任何一种现象,全看心于对象起象作用了,止主要是稳定的禅观,为佛教徒和非佛教徒所共有,在佛教中,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都修止,而在大乘中,显教和密教都在休止,在这里只是简单的说明一下如何得止。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了不可见 了不可见

了不可见成语名称了不可见成语拼音liǎo bù kě jiàn成...

大量放生可消业积福报 大量放生可消业积福报

大量放生可消业积福报,想要自己所行的善事既深又...

大量放生可改变命运消业障 大量放生可改变命运消业障

建议大家赶快去做放生这一易行且功德巨大,福报甚...

大连明泽湖的放生故事(一 大连明泽湖的放生故事(一

被我放生的泥鳅差不多超过上千条了。回想起来,这...

大量放生可消业积福报 想要 大量放生可消业积福报 想要

大量放生可消业积福报 想要自己所行的善事既深又广...

最新文章
1993年10月28日出生的人五行 1993年10月28日出生的人五行

1993年10月28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3年10月28日...

1993年10月9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3年10月9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3年10月9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3年10月9日...

佛教徒为何要把“阿弥陀佛 佛教徒为何要把“阿弥陀佛

佛教徒为何要把“阿弥陀佛”挂在嘴边?阿弥...

佛教徒必须懂诵经的窍诀 这 佛教徒必须懂诵经的窍诀 这

佛教徒必须懂诵经的窍诀 这样诵经才真功德无量诵经...

佛教徒如何过合理合法的感 佛教徒如何过合理合法的感

所谓感情,是指男女之间、亲子之间和朋友之间的关...

佛教徒可以追求财富吗? 佛教徒可以追求财富吗?

佛教徒可以追求财富吗?世人都在追逐财富,但佛教...

佛教徒一定要出家吗? 佛教徒一定要出家吗?

佛教徒一定要出家吗?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佛陀慈悲...

佛教徒名称有哪些? 佛教徒名称有哪些?

佛教徒名称有哪些?  佛经徒有许多的名称,名称...

佛教常识:常说寺庙​, 佛教常识:常说寺庙​,

佛教常识:常说寺庙​,其实寺和庙并不是一回事...

佛教徒见面常称“阿弥陀佛 佛教徒见面常称“阿弥陀佛

佛教徒见面常称“阿弥陀佛”,道教呢?不要再以讹...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